当前位置:1688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千门36天局> 第3章 岳家军风云

第3章 岳家军风云

emsp; “兵家无道德禁忌,所以常说'兵不厌诈”。欲想战胜敌人,勇是前提,然而勇不足恃,非用智能、计策、谋略不可。这'反间计“是兵家最常用的一个计策。吾从军以来,抓到敌人派来的间谋不少,我也曾派出许多间谍到敌方去。做间谍的任务,或窃取情报,或唆使敌人互相猜忌。做反间谋的,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为我去离间敌人。其实,这反间计,早在孙子兵法中就已提及。《孙子·用间篇》云,'反间者,因其间而用之'。这句话已经把此计的概念讲透彻了。用反间计,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也是一种“以毒去毒”之策。记得小时候,村上有个富家的少年,他养了一条狼狗,会咬人,每当我路过其家门口,就唆使他的狗咬我。至今我腿上还留有伤疤。后来我火了,便想出--计应变。当那只狗跑出来欲咬我时,我就把事先准备的一块肉包扔给它。狗吃了我的肉包就不咬我了。连续几天如此,那狗同我混熟了,竟跑到我的家里来。说也奇怪,有天我带那狗出去,被主人发现了,企图用棍棒打它回去,结果它不但不回去反而咬它的原主人。现在想起来真有趣。哈哈哈--"

  赵鼎也听得大笑起来,道:

  “鹏举兄从小就懂得用反间计,以毒去毒,真是神童。”“反间计是利用敌人的间谍去离间敌人,往往比我们派出的间谍去离间敌人作用大,威力强。但是,如何诱使他为我所用,这就颇费思量了。前人常用的办法,或厚赂诱之,使之叛变,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之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然而,情况光怪陆离,办法也要随之变化多端,不能依样画瓢。此计在使用前,必先察情。察情未明,必须疑而叩实,察而后动,不能放过微隙在所必乘的时机。在运用时,要合乎事理人情,倘若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事惑俗,而机谋泄矣见岳飞稍顿,赵鼎接口道:

  “这就是鹏举兄曾经对宗泽师说过的,'兵法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吗?"

  岳飞点点头,正想再说什么,中军王万进来,俯首道:”元帅,时已过午,请参政大人用膳!"

  “你看,我这个人,只顾讲话,却不顾参政肚子饿。”岳飞笑着站起来,抬手道,“请!"

  ”听鹏举兄讲兵法,犹如吃仙丹喝神露,解饥解渴,怎么会饿呢?“赵鼎笑着站起来。

  吃过午宴之后,赵鼎提出要参观岳飞的书房。岳飞自然欢迎。

  步进岳飞的书房,赵鼎的视线不由得被墙上那几首岳飞亲写的诗词所吸引。还没有坐下来,他便迫不及待地朗读起挂在左壁上的那一阕词来: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志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好,好,好!"

  朗读完这首仄韵体的《满江红),赵鼎赞不绝口:

  “有气魄,写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渴望报仇雪耻、恢复失地、奋发图强的精神。想不到,鹏举兄还是一位功底很厚的诗人。”

  “参政大人见笑了,那只是闲来无聊,写着玩的。”岳飞有些不好意地说。

  “你别客气。我赵某虽然不擅写诗,但我却爱读诗,我这位崇宁进士欣赏水准还是有的。“赵鼎又忍不住抑扬顿挫地朗读一遍,接着道:”鹏举兄,吾观满朝文武,主张抗金灭齐的,还是占大多数,你这一阕词正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不过,敢旗帜鲜明地在皇上面前反对和议、坚持抗金者,还属少数。“岳飞正色道:”如今,宗泽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李纲仅仅做了七十七天宰相,便被罢官。那时朝廷大权被黄潜善、汪伯彦所窃取,蒙蔽圣听,居然杀了坚持抗金的太学生陈东、布衣欧阳澈,然后便是天子车驾东幸,一味潜逃,使皇上即位、李纲辅政时期所出现的两河民众振奋、誓死抗金的大好形势,如昙花一现。建炎三年,黄、汪被劾罢相,大快人心。但接替为相的吕颐浩、范宗尹,只是平庸之辈,无所作为。后交不知怎么又跑出一个秦桧出来,力主和议,提出'河北归金,中原归豫'之二策,使皇上本来决定御驾亲自征讨刘豫的决策改变了。我的多次上疏,也石沉大海。幸好秦桧罢相,终不复用,朝中有你和朱胜非二位大人主战,才便我岳飞这回攻取六郡的面陈得到圣上批准,终于收复了六郡。这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今后灭齐抗金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君臣有志一同,总有一天会打进黄龙府,迎回二帝,雪我国耻,恢复我大宋一统江山。“

  ”是啊,到那时,可真是“壮志饥餐胡房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了!"

  赵鼎被岳飞的雄心壮志感动了,不禁对国家前途充满着憧憬。但是,他太了解高宗那反复无常的个性了,谁知道自己的参政能参多久呢?然而,他又不愿把自己的担忧让岳飞察觉。于是,便笑笑道:

  ”鹏举兄,我该起程回宫复旨了!"

  岳飞知道赵鼎君命在心,也没有挽留之意。他当然没有忘记把自己上午写好的上疏托赵鼎带上,转呈皇上。他相信,他这次的上疏一定会获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