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廷芳冷笑一声,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央权威需建立在民主选举、权力制衡之上,而非一人独揽大权。袁公若真心拥护共和,就应尊重共和体制下的权力架构。”
杨度也跟着说道:“诸位皆是为了国家,此刻若逼得太紧,恐生变故。不如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共识。”
谈判陷入僵局,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窗外天色渐暗,室内的紧张气氛却丝毫未减。每个人都明白,这场和谈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关乎中国未来的走向。在这漫长的交锋中,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利刃,在试探着对方的底线,也在雕琢着未来中国的雏形。
随后几日,双方围绕着清帝退位条件、皇室待遇、未来政府架构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价还价。每一个条款,双方都据理力争,互不相让。袁世凯时而强硬,时而又做出些许让步,试图在这场谈判中掌握主导权。南方代表则以革命大义为旗帜,坚决维护共和原则。北方代表提出要给予皇室较为优厚的待遇,包括大量的经费和一定的特权。南方代表坚决反对,认为这与共和理念相悖。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孙中山得知谈判陷入困境后,与同僚们紧急商议。他深知,此刻若不做出些许让步,和谈破裂,战火重燃,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决定在皇室待遇上适当放宽条件,但在共和政体的核心问题上,绝不让步。孙中山私下联系杨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杨先生,共和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希望,这一点绝不能动摇。皇室待遇,我们可以再商议,但未来政府必须是民主共和的,袁大人也必须拥护共和。”杨度将孙中山的话转达给袁世凯后,袁世凯经过深思熟虑,袁世凯私下找到南方代表,言辞恳切地说道:“我袁某并非冥顽不灵之人,共和大势我也看得清楚。但皇室在这天下存续多年,骤然没了依靠,我实在不忍。只要你们能在皇室待遇上松口,我必定全力促成清帝退位,保这天下和平过渡。”
南方代表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在皇室待遇上做出了一定妥协。双方终于达成了初步协议: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府;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给予皇室一定的优待条件 。
经过多日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府;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但必须宣誓拥护共和;给予皇室一定的优待条件,但大幅削减特权。
谈判结束后,袁世凯和杨度返回府邸。袁世凯长舒一口气,说道:“皙子,这次谈判虽艰难,但也算达到了咱们的目的。只是这未来……”。杨度微微一笑,说道:“大人,不管未来如何,咱们此刻已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踏出了关键一步。”
和谈结束后,孙中山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五味杂陈。这场和谈虽达成了初步的和平,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共和的根基能否稳固,袁世凯又是否真的会拥护共和,一切都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