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出气

sp;“再有一事,与我等同来的这一千心腹军士,家眷尚在大名府。今日却要告知众人,有愿跟随的,便使人把家眷都接来。若是有不愿的,也不勉强,任凭去留。只是我等不好露面,还要员外使人去送。”

  卢俊义听了,点头道:“这个不难。只是如此多人口走动,只怕大名府察觉。”

  李成道:“如今还不曾传出我等来投相公,只说我等巡视莘县,要常驻此地,自无人为难。”

  一旁的真大义道:“这大名府有什么碍难,我领五百人,沿途去接,量来无事。”

  卢俊义道:“我来时,便是兄弟去接。这回却不要兄弟前去,我去走一遭,正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李成道:“员外,人多口杂,这一千军士,虽是我等心腹,只恐有泄密的。大名府可还张挂着员外的海捕文书。”

  卢俊义笑道:“正是叫他知晓,却不能奈何我。”

  闻达听了,哈哈笑道:“梁中书若是听了,必然暴跳如雷。”

  不说李成三人骑马赶往梁山,只说这一千军士听闻李成等人要去京东路任职,一众军士听了,吵嚷一番后,到底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这十几日,众人跟着李成、闻达二人可是吃了不少挂落。

  匆匆写下书信,由两个都头带着卢俊义一行五百人,打着李成、闻达二人旗号,沿着官路,往大名府赶去。

  卢俊义离城十里下寨,叫两个都头速速前去知会。毕竟是大名府境内,不好多留。

  好在如今禁军家眷都是住在军营的,两个都头匆匆召集诸人,对众人言明要更戍莘县,一时不能返回大名府,叫众人收拾细软,都去莘县居住。

  有人问道:“李都头,更戍不过三年为期,家眷从来都是不随行的,到期后还要返回此地。这次如何却要去莘县?”

  李都头道:“我等这两营,都是跟随李、闻二位都监的,如今什么情形你等也都知晓。留在这里哪里有好果子吃。都速速收拾细软,明日天亮,我等就走。不愿走的,到时候遭了难,可不要怨恨都监相公。”

  又那爱看闲事的,听了李都头言语,笑道:“什么都监相公,如今只是个团练使。”

  “闭了你那鸟嘴,若不起相公,还整治不了你。惹怒了老爷,没你好果子吃。”李都头大喝一声道。

  “你等还等什么,赶紧收拾,老爷可不受这闲气。”

  军营里,自有人把李、王两个都头前来搬去家眷的事告知东方晖。

  东方晖听了,摆了摆手,对报信的人道:“不需管他,没了这伙人正好。等这些人搬走,正好把我带来的人安置过去。今后再回来,这处营房就不是他等的了。”

  新提拔的一个团练使苗魁道:“相公说的是,那处营房上风上水,早就该腾出来。”

  “听这话,还有人不想去莘县,不如我去催促一下,都叫他们走。”

  东方晖笑而不语。

  不一时,苗魁带人进入这处营房,敲锣叫众人出来。

  见人来的差不多了,苗魁高叫道:“你等家眷听好,这回去莘县可不是三年为期,十年八年也不定。这处营房却要腾出来,安置新募禁军家眷。”

  说罢,也不管众人吵嚷,领兵就走。

  李、王两个都头听了,心里暗笑。本来还有小半人家迟疑,如今却好。一千人的家眷只怕一个不缺。

  第二日一早,李、王二人就催促众人动身。辰牌时分,一众人推车挑担,浩浩荡荡往外走去。

  苗魁目送众人走后,领着一众军士就住了进去。

  惹得一众家眷大骂不止。

  如此大动静,梁中书自也听到了。听闻是李成、闻达二人使人搬取士卒家眷,心里不禁疑惑。

  自语道:你二人将家眷取走也就罢了,士卒家眷动他做什么?

  使身边的几个虞侯去问,听了回复,梁中书更是深皱眉头。使人去请兵马都监东方晖来见。

  见礼后,东方晖问道:“中书相公,有何吩咐?”

  梁中书道:“李成、闻达二人搬取士卒家眷你可知?”

  东方晖道:“听回来的两个都头说,这两人打算常驻莘县,以此把家眷也都取走。”

  “按制,禁军更戍,家眷却是不随军的。”梁中书道。

  东方晖道:“不是相公吩咐吗?”

  梁中书听了,叫道:“不好,这两个不是要落草去吧。”

  东方晖一听,犹疑道:“就是落草,总不至于这一千军士都随顺吧。”

  “不是只来了两个都头吗,若是搬去了家眷,到时候,这军士还不是顾虑重重,便是落草,也不得不从。你先使人拦下他们,等问明因由,再调动不迟。”

  东方晖听了,连忙应了一声。

  匆匆回了军营,使苗魁带一都马军去追,等苗魁集合人马,距离一众家眷离开军营,早就过去一个时辰。

  苗魁催攒军士,沿着官路飞奔。距城三十里处,苗魁终于追上迁移的队伍。

  等追到近处,只见一彪马军拦住去路。

  苗魁却不认得卢俊义,隔着这彪人马,高喝道:“都停下,奉统制相公之命,你等家眷,不可离开大名府。”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