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句话来说,沙俄体制下的首相只是沙皇执政的辅助。首相没有太多自主的权力,只能沦为沙皇行使自己权力的政治工具而已。
既然无法向首相询问意见,亚历山大三世只能将目光看向了俄国军队的高层们。
好消息是,俄国军队经历了俄土战争之后,战斗力方面确实提升了不少。虽然俄土战争最终的结局是俄国没有获得太多的好处,但这场战争本身俄国是处于胜利方的。
战争的胜利也造就了许多军方将领的晋升。亚历山大三世能够询问的军方高层还是有很多的,这些人中不仅有皇室子弟,同样也有真正靠军功晋升上来的人才。
这些军方高层的态度还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支持这场战争。这其实也是大部分国家的现状,毕竟军方是靠军功来晋升的,要是没有战争的话,也就代表着最大的晋升渠道被封闭。
接连询问了好几位军方上将,获得的意见都是支持这场战争之后,亚历山大三世总算是有了决定。
1889年2月16日,在奥匈帝国宣布对塞尔维亚宣战的第2天,俄国政府也宣布对奥匈帝国宣战。
俄国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俄国作为斯拉夫人的保护者,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所有斯拉夫同胞的安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盲目宣战是无道义的,斯拉夫人应该联合起来抵抗奥匈帝国的侵略行为。
在对奥匈帝国发动战争的当天,亚历山大三世就下令让前线军队对奥匈帝国的边境发动进攻。
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干扰奥匈帝国的战略准备,让他们不得不撤回一部分兵力守护自己的边境线。
虽然奥匈帝国20多万的常备军队数量也不少,但相较于俄国这个巨无霸来说,这点人数就明显不够看了。
更何况,此时已经有10多万的奥地利军队聚集在和塞尔维亚的边境线上,这也代表着俄奥边境的奥地利军队实际上只有不到20万人。
俄国在边境线上驻扎的军队数量是奥匈帝国军队的两倍以上,一旦俄国开始进攻奥匈帝国的边境,奥匈帝国势必会陷入劣势。
这也是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一直想要靠拢德国并且与其建立盟约的原因。在普奥战争之后,奥地利的主要敌人已经从普鲁士变成了俄国。
虽然俄国的陆军战斗力比不上奥匈帝国的军队战斗力,但从预备役人数以及军队总人数方面来看,哪怕奥匈帝国能够打出1:2的战损比,战场上获得优势的也仍然是俄国。
奥匈帝国方面,当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收到俄国向自己宣战的消息的时候,老皇帝的脸上虽然波澜不惊,但紧握的双手还是出卖了他。
奥匈帝国和俄国的矛盾也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对于俄国这个敌人还是相当了解的。
一旦俄国宣布加入这场战争当中,奥匈帝国就已经不再是战争的主角。接下来就必须要仰仗自己的盟友,只有德国愿意加入到战争并且帮助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才有打赢这场战争的可能。
“向柏林发报,请求德国政府履行盟约,帮助我们抵抗俄国军队。”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沉默良久,随后向外交大臣下达了自己的命令。
紧接着,老皇帝又看向了奥地利和匈牙利的两位首相,随后不容置疑的说道:“这场战争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不希望在战争中看到任何内斗的现象。
各位,打赢这场战争,消灭塞尔维亚人才是重中之重。赢得这场战争,波黑和塞尔维亚的大片土地可以任由你们瓜分。
但要是输了这场战争的话,不只是克罗地亚,就连匈牙利的部分地区我们都有可能失去。
现在我们拥有同一目标,也拥有同样的敌人。只有精诚合作才能打赢这场战争,才能确保我们不会是最终的战败方。
上帝会保佑我们,能成为胜利者的只有哈布斯堡!”
和亚历山大三世一样,德国方面也面临是否加入这场战争的抉择。
如果是在威廉一世的时代,实际上德国政府内部根本不会有类似的争吵。俾斯麦在威廉一世时代是当之无愧的掌权者,他的外交政策也得到了威廉一世的大力支持。
可惜的是,此时的德国皇帝终究是威廉二世。
俾斯麦固然德高望重,但他只是德意志帝国的首相。德皇威廉二世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当皇权和相权产生高度冲突的那一刻,在无法改变皇帝人选的前提下,能够改变的也只有首相的人选了。
1889年2月17日,德皇威廉二世亲自向政府下令,要求政府做好战争准备。
几个小时过后,德国外交大臣召见了俄国驻柏林大使,随后向俄国政府表示道:“我们固然不愿撕毁保险条约,但当贵国军队踏足我国盟友的土地之时,我们将被迫举起武器捍卫和平。”
俄国方面对于德国的参战明显早有预料。俄国大使并未表现出诧异的神色,在德国外交大臣表达出相对强硬的姿态之后,俄国外交大使只是平淡的点了点头,随后说道:“沙皇陛下同样也不愿与贵国发生战争,但未来只能交由上帝决定。
斯拉夫人的主权不容侵略,我们愿意为了塞尔维亚面对任何强敌的进攻。”
一场会见不欢而散,德国与俄国会谈破裂的消息也很快成为了欧洲各国的头版头条。
此时的欧洲各国政府和民众都有一个从来都没想过的念头,那就是欧洲或许会爆发一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超级大战。
目前已经有奥匈帝国和俄国两个列强加入其中了,第三个列强还会远吗?
事实上,奥匈帝国为了应对俄国这个强敌的压力,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除了联系自己最强大的盟友德国之外,还联系了自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