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战争,并且对各国的战争行动取长补短。
军事观察团也不是陌生的词汇了,奥匈帝国方面对此也没有拒绝。
卡洛派遣军事观察团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让西班牙军队好好的观察欧洲这场列强之间的战争,学习各国在军事方面比较优秀的思想和战略部署。
虽然西班牙在与非洲土著的作战过程当中发挥了相当优秀的战斗力,但敌人毕竟是上不了台面的非洲土著,和欧洲列强是完全不一样的。
西班牙军队并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这种比较好的学习环境,该派遣观察团的还是要派遣的。
除了派遣军事观察团之外,西班牙还免费向奥匈帝国赠送了一批步枪和火炮以及配套的子弹炮弹。
赠送这批武器装备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利用奥匈帝国测试这批装备的实用性。还是那句话,非洲战场的环境和欧洲战场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对土著的作战可以马虎大意,但对欧洲各国的作战必须小心谨慎。
奥匈帝国方面自然也明白西班牙免费赠送这批武器装备的想法。但对于奥匈帝国来说,这样一批免费的武器装备,不要白不要。
在与奥匈帝国达成相关的合作协议之后,西班牙政府也向外界透露了自己的态度。和英国首相的态度差不多,西班牙政府也倡导战争双方冷静下来,
不要徒增伤亡。
没有参战的国家应当保持中立的角色,避免涉及到这场战争从而让战争的局面变得更加庞大。
英国和西班牙的接连声明,实际上也是在给这场战争定一个基调。
后续没有表态的法国和意大利也很难再加入这场战争了,毕竟他们也没有太多加入这场战争的借口。
法国和俄国目前还没有任何同盟关系,法国如果想加入这场战争的话,就只能临时和俄国达成同盟。
但这么做目的性有些太过明显,不仅会让法国在这场战争中丧失民意支持,同样也会让法国的外交处境变得更加尴尬。
一个法俄同盟会让欧洲所有列强忌惮,到时候搞不好被孤立的就成了法俄同盟了。
而对于意大利来说,只要他们不想公开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他们也就没有任何加入这场战争的借口。
而且英国和西班牙都先后下场表明态度了,意大利就算再想参战也没有办法了。
马德里皇宫内,在确定这场战争只有德奥俄三个列强参与之后,卡洛对于这场战争也降低了关注。
对于卡洛来说,这场战争的输赢已经无所谓了。卡洛真正在乎的是这场战争能够打多久,以及西班牙在这场战争中到底能够收获些什么。
从目前的欧洲局势来看,一旦德国和俄国陷入战争,西班牙将拥有更多赶超四大列强的机会。
剩下的欧洲国家中在发展速度和经济繁荣方面唯一能超过西班牙的或许就只有英国了,法国人的发展速度在普法战争之后已经迟滞了太多。
目前在西班牙政府内部已经有了赶超四大列强的口号,甚至最夸张的还有赶超英吉利的口号。
只不过最被政府官员认可的还是“五年赶超法兰西,十年看齐德意志的口号。”
至于赶超英国人,对于目前的西班牙来说,那确实只是一种幻想。
先不说看齐德意志能不能实现,赶超法兰西对于目前的西班牙来说确实不只是一句口号。
先看衡量工业规模比较重要的钢铁产量。
整个1888年,西班牙的年钢产量能够达到50万吨左右,这一水平已经处于欧洲一流了。
整个世界在钢产量方面能够超越西班牙的也就只有英美德法这四个国家,其中和西班牙有较大差距的也就只有英美德。
法国的钢产量虽然超过西班牙,但也只有60多万吨,比西班牙多了10万吨出头。
按照近几年法国工业的增速来看,在五年后西班牙工业就算不能赶超法国,也基本能和法国保持同一水平,也就是差距在五万吨以内了。
当然,在生铁产量方面,法国还是略微领先西班牙的。只不过法国的领先靠的是更多的人口和殖民地,而且这种领先也在不断的被西班牙抹平差距。
在化工业和其他工业方面,法国同样保持着略微的领先。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法国人已经明显落后于西班牙。
西班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没有太多的工业基础,但这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第一次工业革命毕竟偏向基础,只要能够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就能够弥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缺陷不足。
就目前来看,西班牙已经不能说是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引领国家之一。
特别是在电力方面,不夜城是西班牙开创的,大型发电设备也是从西班牙传到欧洲各国的。
虽然目前在发电和电力应用方面欧洲各国都算是多点开花,但作为曾经的奠基国家,西班牙在电力方面的成就也算是欧洲顶尖。
哪怕西班牙的人口不如其他欧洲国家,但在发电量和人均用电量方面,西班牙目前仍然处于欧洲前列。
目前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分别有超过六成的工厂和超过五成的工厂使用了电力设备。
这两座西班牙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其实也能代表目前电力在西班牙工业行业的运用情况。
相较于工业用电情况,民用用电情况要差一些。
哪怕是西班牙最发达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