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黄河。
然后王景在汉明帝的同意下,发动了几十万的兵卒,加一百多亿钱将黄河水患问题彻底解决。
当然,这是王景的汇报,当时人其实没意识到王景说的是实话,他确实是将黄河水患问题解决了,当时大多数官僚,甚至是明帝,其实都抱着投入几十万兵卒,加上百亿钱,维持个百年就算成功。
然而,后续的事实就是王景并没有胡扯,他修完之后,黄河八百年没有大的水患,至于说改道什么的,更是没有出现过,后续出问题,直接到宋朝了。
只不过这年头对于黄河还是怂怂的,毕竟史书上挨打挨的太狠了,所以水官的数量是按照满值安排的,也就是中央有卿这个级别的负责人,河堤上有人,巡逻的有人,必要时要能随时调拨上万人修守堤坝,这套是汉武帝的历史遗留,后续汉皇虽有变更,但都没在这方面大改。
正史直到魏晋年间,因为黄河已经小两百年没出问题了,都水官规模和职级都被压缩,成为尚书台下面的二十三曹之中的水曹,后续到晋代,黄河依旧没泛滥,水官地位持续下降,规模大幅缩减,甚至出现了都水台只有几个小官的情况。
等到隋朝,级别从工部的都水台,降到都水监,再降到都水令,反正黄河一直没事,无所谓啦。
唐代延续这个政策,然而到唐后期,修缮太少,加战乱,黄河开始发威,水官级别日渐增长,到宋朝黄河爆了,水官的数量和职级开始日益增长,迅速恢复到了原有的地位。
等金朝占据了黄河流域,金朝果断延续北宋的水官制度并且继续加强,甚至直接颁发诏令对于黄河河防进行管理,不过这个时候黄河已经进入失控前期,又没有大神下场处理,只能看着黄河整了。
元朝那就更直接了,黄河河官,三品!然后元朝死于修河。
明朝接手之后继续提高职级,尚书亲自下场修河,修好了入阁!
清朝继续修,规模继续增大。
总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重复,不过不管怎么重复,陈曦所处的这个时代,黄河正处于最具有母性的时候,最起码基本没啥洪水,至于王景修的大堤,只要看好了,不让人破坏,基本就没啥事了。
不过水官这个班子,陈曦还是要维持下去的,就陈曦的印象,到唐朝后期,五代十国的时候,黄河泛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水官体系崩塌,很多的资料丢失,大几百年没修过黄河,都不知道该怎么修了,等将王景那套彻底玩崩之后,黄河给北宋直接整了个大招!
所以这套在王景修的大堤还没被玩爆之前,看着没啥用的班子,陈曦还是要留着的,而且尽可能的也不会让其他人在这套班子上胡整。
光是看看历史就知道,等北宋黄河再次爆了之后,后人花了快一千年才勉强将烂摊子收拾好,既然如此还不如将这套班子维持下去,最起码多养万把人,可比后面花一千年,隔三差五就去修河好得多,都不说洪水淹没的良田和淹死的百姓有多少了,就光说花钱多少的问题。
“我寻思着叔至传来这个消息,你明年进行验证的时候,顺带去看看王仲通留下的黄河大堤,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再怎么说都快一百五十年了,多少有些担心。”刘备对着陈曦招呼道,让陈曦回头进行北方五州验证的时候,顺便带人去黄河大堤上去看看,有没有什么隐患。
“啊,好的,我会去看看的,顺带也建几个王公庙吧。”陈曦想了想说道,王景是有庙的,只不过这年头数量很少,等再过一百年,庙就多了,等黄河大堤溃了,这庙才真正多起来了,等黄河中下游,吃了上百发大洪水之后,王景就活在人心之中了。
“也是,一百多年没出过乱子了,确实是可以由官方建庙祭祀了。”刘备想了想说道,也觉得黄河一百多年没发过洪水,确实挺不容易的,作为修建大堤的王景,在黄河沿岸建庙祭祀,确实也算合适,“你明年做验证的时候,带人去大堤好好检查,确定没问题,就建庙祭祀吧,让当地官僚按照规格进行祭祀即可。”
“好的,我到时候带人去看看。”陈曦点头说道,虽说历史已经证明了王景的大堤起码能撑八百年,但刘备说的确实没问题,去看看,确定没问题之后,再行建庙比较好一些。
“黄河的巡视还是要注意,河官多安排一些,毕竟一百多年了,说不定会有什么隐患,而且吴垦也不会无的放矢,他来汇报肯定有消息渠道,既然这样,还是小心一些,让河堤都尉加强巡逻,能上堤全上堤。”刘备非常谨慎的说道。
少给我发点黄河肘来肘去的图啊,我书这个时代黄河不会泛滥的,不明白的请查王景,这也是人类群星,他证明了黄河能治,而且确实能一步到位,后续只要按照他的操作手册维护就行了,可惜,后来者太自信了……
我书的琅琊王氏分支,乐浪王氏就是他的后人,而且已经出现了无数次了,合着你们是真的不看,还在我书里面肘来肘去,都说了不会发洪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