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金手指来了

  踩着太阳的余晖,蒙小华带着四小只搬进了新建的竹屋内。

  将竹子砍成合适的长度,剖成竹片,以竹片为经,竹竿做纬,相互交织成竹墙,三面竹墙固定在预先固定的竹竿上,一个简易的木屋就成了大半。

  在临近崖壁的地方,留出一扇的空间,以竹丝为纽,一扇简易的竹门隔绝了房屋内外。

  甚至,蒙小华还利用现成的竹子,做了两张竹凉床。

  中午的时候,蒙小华将潘山和潘峰找回来的河蚌和田螺放在火堆上烤熟,伴着白面馒头,美美的吃了一顿有荤有素的午饭。

  趁着天色还未黑透,蒙小华将剩下的馒头拿出来分给几个孩子作为晚餐。

  从潘家离开的时候,一笼馒头早上吃了五个,中午吃了五个,剩下最后五个今天必须吃掉,天气太热,馒头放不住,再不吃就要馊掉了。

  一起作为晚饭的,还有一小堆湿漉漉的"野地瓜"。

  这种水果又叫做地果、地胆紫、地枇杷、过山龙等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容易成活,在田间地头和山坡上随处可见。

  野地瓜幼果青绿色,成熟时淡红色,芳香四溢,甜香如蜜,汁液饱满,十分受孩子们的喜欢。

  每年七八月份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们就漫山遍野的翻地瓜藤,将成熟的"野地瓜"摘下来,洗净后作为零嘴儿。

  有时,大人们也会从孩子们的手中拿几个"野地瓜"吃吃。

  中午吃完饭以后,蒙小华带着大丫二丫忙着搭建竹屋,潘山和潘峰帮不上忙,就跑到附近的山上去找了一堆"野地瓜"。

  两人吃了不少,将剩下给娘和两个姐姐带回来一小堆。

  以前在家里吃不饱饭的时候,大丫二丫在干活之余,也曾偷偷采摘"野地瓜"充饥。

  如今离开了潘家,母子几人除了几件破旧的衣物,身无长物。

  所以,在吃晚饭之前,大丫将弟弟们采摘回来的"野地瓜"就着溪水洗干净,成为了晚餐中的一部分。

  嗯,为什么是溪水。

  药梦崖下积蓄泉水的水洼里,现在爬满了河蚌和田螺。

  一上午的时间,潘山和潘峰兄弟两个抓回来不少河蚌和田螺,还有一些小螃蟹和小鱼。

  中午的时候,蒙小华将他们抓回来的鱼虾蟹和河蚌烤了一些,成为了口粮,剩下的就放养在水洼里,暂时充作储备粮。

  ……

  蒙小华一手抓着馒头细嚼慢咽,一边思考着接下来该怎么办。

  现在是七月末,天气炎热,夜间的温度也不低,有药梦崖的悬崖挡住雨水,四面透风的竹屋让他们可以暂时容身。

  不过,这绝不是长久之计,她必须在深秋来临之前建造新的屋子。

  否则,一旦到了九月,这里天气就会变得阴雨连连,不管是她还是几个孩子绝对扛不住变温,绝对会生病。

  当然,建房子还有一段时间的缓冲,眼下最迫切的是如何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

  与潘仁和离前,蒙小华有投奔娘家的打算,然后在借住娘家的时间里,凭借21世纪带来的知识,狠狠的赚上一笔,就能够改变自己的现状。

  当潘仁在和离书中添上潘山和潘峰的时候,蒙小华就改变了主意。

  一方面,她不想给爹娘添堵。

  另一方面,她想借此机会磨砺潘山和潘峰一番。

  两个男孩子虽然年龄还小,但是,蒙小华认为对男孩子就要狠一点,只有从苦难中一点点成长,他们将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离开潘家后,蒙小华带着四个孩子来到这个荒僻的崖底,建起了独属于她们母子五人的竹屋。

  现在是七月底,各种野生的植物十分丰茂,理论上来说能够找到不少可以吃的东西填肚子。

  实在不行,即便每天让潘山、潘峰上山采野地瓜也能坚持几天。

  加上从河里捞回来的河蚌和田螺,短时间之内倒不用担心饿肚子。

  按照她的计划,明天就带着几个孩子去山上挖野生葛根,制作葛根淀粉。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的块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食材,生于山坡、路边草丛中及较阴湿的地方。

  其味甘凉可口,生吃味道较苦。

  同时葛根也是一味发散风热的中药材,功能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据她从原主记忆中的种种推断,她现在所处的地方应该位于华夏西南地区的某个小山村,这里的环境十分适合葛根这种植物的生长。

  她清晰的记得,前世她在城里安家以后,生活在农村的姑姑和姑父,时不时会来到城里来出售他们制作的葛根淀粉。

  她听姑姑闲聊时提起过,葛根淀粉的制作过程十分简单。

  将山上挖回来野生的葛根洗干净以后去皮切成小块,倒入搅拌机中搅拌成浆,然后用纱布将葛根打成的浆过滤洗粉。

  过滤后的粉水静置沉淀,倒去上层的清水,下面就是沉淀的淀粉。

  晾干的淀粉就是葛根淀粉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