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小华坦然接受了大堂嫂的夸赞,将另一个布袋子中的灯笼花倒了出来,差不多有三斤左右。
大伯娘见她查看灯笼花,解释道:"昨天蒙洪来家里,说你要这个灯笼花,我们就在自家山上给你摘了这么一袋子,只有三斤左右,不知道你够不够用。"
蒙小华闻言笑道:"这些足够了,今天主要让你们看一看这个灯笼花的用处,多少都行。"
说着,她拿起一个灯笼花,将里面的籽剥出来,又站着的几人道:"娘、大伯娘、大嫂,你们帮我一起把灯笼花里面的籽剥出来,我要里面的灯笼花籽。"
几人闻言,立即围了过来,一起剥桌上的灯笼花。
刘显芬一边剥一边问道:"华儿,你要这灯笼花做什么,今天你怎么净做些我看不懂的事情?"
陈桂华一边剥籽一边搭话道:"对呀,华儿,这个灯笼花山上多的是,平常都是小孩子们摘来玩,踩着听个响,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你剥这个籽有什么用,一点点大,又不能吃。"
蒙小华没打算瞒着几人,笑着解释道:"大嫂,这个灯笼花的籽可以做出一种可以吃的甜品卖给酒楼,待会儿我弄出来你们就知道了。"
陈桂华惊讶的问道:"这个能做吃的?怎么可能呢,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刘显芬和陈昌秀显然也没听说过灯笼花籽可以做吃的,同样惊讶的看向蒙小华。
一向少言寡语的陈昌秀也疑惑的问道:"华儿,你不会是开玩笑的吧,这个真的能做出吃的东西来?"
蒙小华点头道:"大伯娘,我怎么会和你们开这样的玩笑,你们如果不相信,待会儿我弄出来了,就给你们尝一尝。"
"好,我倒要看看你这死丫头能弄出什么鬼东西来。要是耍着我和你大伯娘玩儿,看我不收拾你!"
刘显芬没好气的骂道,手里的动作却丝毫不慢。
几人都是做惯了活计的,几斤很快就变成了灯笼籽,大约有八九两的样子。
蒙小华取了一个小盆,将灯笼籽清洗干净,又倒了一些热水浸泡灯笼籽。
做完这些,蒙小华取过另外一个背篓。
蒙小华用手将背篓中的桑叶掏出来细看,发现里面压的严严实实的,全都是细嫩的桑叶,这么一背篓,也不知道大伯娘她们薅秃了多少桑树的枝条。
大堂嫂在一旁好奇的问道;"华儿,这个桑叶你拿来做什么,我们山上到处都是这个,桑叶的味道不好闻,除了养蚕,连其他牲口都不喜欢吃,你是要养蚕吗?"
母亲刘显芬也问道:"对啊,华儿,现在可不是养蚕的季节,你别浪费了蚕种。"
蜀地的蜀锦非常有名,织锦需要蚕丝,蜀人多有养蚕,将蚕茧卖给商家补贴家用。
所以,几乎每个村子里都种了不少的桑树,用来养蚕。
蒙小华没有告诉她们,而是卖了个关子道:"娘,大嫂,你们待会儿就知道了。"
说着,她将桑叶倒进一个大木盆中,开始打井水清洗桑叶。
桑叶不仅蚕喜欢吃,还有一些小虫子也喜欢吃,既然是用来做吃食,当然要清洗干净。
陈桂华见状,赶紧上前帮忙。
蒙小华对母亲道:"娘,你和大伯娘去烧一锅开水吧,我待会儿用得上。"
刘显芬应了一声,和陈昌秀一起去了厨房,生火烧开水。
疑惑归疑惑,几个人干活还是很麻利的。
等蒙小华和陈桂华将桑叶清洗了几遍,放在筲箕中滤水的时候,厨房里的水也差不多烧好了。
大伯娘在厨房问道:"华儿,水好了,要给你舀出来吗?"
蒙小华应道:"不用,我来了。"
说着,端起满满一筲箕里的桑叶进了厨房。
桑叶被她倒进翻滚的锅里,下一刻,桑叶就被滚烫的开水烫熟,一锅水瞬间改变了颜色。
仅仅两分钟,她用笊篱将锅里杀青的桑叶捞了出来,放在筲箕里滤水。
片刻后,她将滤完水的桑叶倒进石臼中,用木杵将桑叶捣碎。
她一边用力的捣着桑叶,一边对刘显芬道:"娘,你去帮我弄一些草木灰水来。"
"诶。"看的热闹的刘显芬应了一声,取了一个盆去灶台下掏草木灰。
老蒙家虽然住在镇上,但这个时代基本上都是烧柴火,草木灰都是现成的,不用特意去准备。
很快,桑叶就只剩下一些无法捣烂的叶脉和叶柄。
蒙小华将石臼中的汁液倒进一个木盆中,又取了一个干净的布袋子将捣碎的桑叶装起来,用力的揉搓挤压,将其中的汁水全部挤出来。
揉搓出来的汁水滴滴答答的滴进木盆里,待桑叶再也不出汁水的时候,接汁水的木盆里已经装了大半盆翠绿色的液体。
陈桂华在一旁疑惑的问道:"华儿,你要的就是这些汁水吗?这个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