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70


  疲惫了一日,唐璎回到官舍便躺下了,只是绯袍尚未褪去,大理寺的小吏便找了过来。

  “章大人,您在吗?”

  “何事?”

  “董大人请您过去一趟。”

  第164章 第一百六十三章“手札是假的。”……

  董穹找她?

  莫非是林岁那头有消息了?还是说……

  唐璎垂首,目光扫向手里的誊本,心中一咯噔。

  宫变那夜,钟谧自称是被一封信叫出去的,经锦衣卫查证,确有其事。那封信本该被移交到大理寺,中途却被唐璎截了胡——

  她请孙少衡给她留了份誊本。

  周皓卿自戕后,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出现空缺,孙少衡大权在握,对于唐璎的要求,他向来不会拒绝,当即便找人誊抄了一份,隔日交给了她。

  拿到誊本后,唐璎先是去大理寺狱见了钟谧,随后又和陆子旭一道去都察院审问林岁,最后才去了翰林院。

  那信,她原想着拿给沈栋看过后又还给孙少衡,却没料到次日便被九娘给骗了去。

  九娘盗信是在她留宿南阳宫的次日一早,她要回信则是在隔日一早。

  就那一日的疏忽,莫非中间出了什么差池?

  唐璎心中忧虑,不敢再耽搁,当即便对小吏道:“我这就过去。”

  将将过大理寺的大门,她便马不停蹄地赶去了董穹的值房。

  她原以为董穹召她过来是为誊本一事,结果人家压根儿没朝那方面想。

  “我着人查过了,那日去黄梅山闹事的敲锣老者名叫刘起民,兴中人氏,早年间曾受过冯司正的救济,多年来一直感恩在心,未曾忘怀,此来建安也是为了冯高氏的死,想着向今上讨个公道……”

  说起黎靖北,董穹看了她一眼,续道:“这些与他本人所述一般无二,然而跟他一同闹事的灰衣青年却是一群宿在九回坊的流民,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更不是从兴中那边儿来的,倒像是……”

  他抿了一口茶,将桌上的公函递给唐璎,眼神变得意味深长,“锦州那边来的……”

  唐璎愕然,“锦州?”

  此地毗邻兴中,她年前跟黎靖北才去过,是舒太妃的归隐之所,也是……千秋阁的据点。

  这么巧吗?

  董穹点点头,神情肃穆,“还不确定此事是否同福安郡王有关,只知那群人进京时走的是天津卫,并非从兴中而来,乃是锦州,通关文牒显示也,他们是结伴来建安城做生意的。”

  唐璎凝眉不语,片刻后,又问:“您为何跟我说这些?”

  董穹咳嗽一声,“那日刘起民在黄梅山闹事时,章大人不是也在嘛,您既是目击证人,有些事儿……咳咳……还是得知会您一声的……”

  可说到底……这些事儿也不是她该知道的,毕竟董穹效忠的人,是天子。

  唐璎明白,他在卖乖讨巧。

  昔日在东宫,董穹曾力荐太子废妃,除真心为太子着想外,多半也是看在钟谧的面儿上,而而今他会如此,也不过因着她有权有势,且得天子宠爱。

  唐璎看得透彻,董穹却不知她所想,线缝儿似得小眼睛笑眯眯地望着她,一副真心为她着想的模样。

  过了半晌,见她不搭腔,又提议道:“刘起民此刻就关在大理寺狱,章大人若是得空,可去看看。”

  唐璎却说不用,面儿也挂着一丝不苟的笑。

  “不必了,多谢大人好意。”

  董穹给她的信息已然足够,刘起民不过是个小角色,她要审也审不出什么,况且黄梅山毁谤一事充其量也就是个导火索,她无意深究。

  眼下她还有更大的鱼要抓。

  三月廿。

  草长莺飞,万物回春,稀松的春泥中逐渐有绿意冒出。

  在这般和煦的时节,兴中边境却持续性遭到流寇骚扰,兵部尚书黄义忠几度带兵前往镇压,却不妨敌人狡兔三窟,行踪不定,始终无法全面清剿。

  与此同时,关于天子的谣言暴起——

  兴中地域敏感,位于咸南与北梁的交界处,更有不少梁人世代定居于此。黎靖北下旨捐物一事终究引起了咸南民众的不满,更有甚者,甚至谣传他仗着自己北梁皇室的身份,蓄意勾结梁人,意图合并两国,将本该属于咸南的利益让渡给北梁。

  此举亦引起了北梁小皇帝的忌惮,先是几番派使臣前来试探,后又令人假扮成商贾,以通商的名义在边境处频频骚扰。

  黄义忠被这些小动作搞得烦不胜烦,眼睛一闭,就在朝会上大吐苦水。

  “陛下,臣无能啊!”

  他双膝跪地,端的是一副请罪的姿态,一张黢黑的脸涨得通红——

  “北梁那黄口小儿,惯会玩些阴的,大的动作不搞,也就敢在半夜敲锣扰民,又或是往物资的木箱上泼泼粪水……”

  他长叹了一口气,续道:“这般不痛不痒的滋扰之举,臣若贸然出兵镇压,恐会引起不必要的骚乱……”

  大殿上,众人听后简直嗔目结舌,先是静了一阵,随后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