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0

  第22章

  贺时序依然会定期给沈永和送信。

  此时此刻, 沈永和的桌案上摆了两封信件,内容都差不多。

  写沈明烛在平淮河道两旁立了八个空白的巨大幡旗,而后天下商人就像是疯了一样给他送钱。

  写重整河道的进程一切顺利, 沈明烛研制出了什么“铁龙爪”、“滑轮车”之类的器具,节省了许多人力,照这么这下去,无需一月便能竣工。

  写知府、百姓都对他蔚为敬仰尊崇,写他人心所向,写他声名远播。

  沈永和能清晰觉察出他与沈明烛之间的差距, 隔着一道冰冷的天堑,轻而易举斩断他全部的骄傲与自尊。

  他从未如此直观地认识到他不如沈明烛。

  沈永和毕竟是在皇宫里金尊玉贵养大的皇子, 偶有出巡,了解的也是赋税民生, 于商业一道知之甚少。

  他对着信件思索了半天, 才想明白为何商人们会为了一个幡旗如此疯狂,然而依旧觉得不可置信。

  可沈明烛是写出这个答案的人。

  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信手提笔, 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怎么能不叫人望而生畏?

  他也被称赞过聪慧。

  幼时跟着夫子学习, 他丝毫不敢懒怠, 为了百姓生计,他茶饭不思殚精竭虑。

  可那又怎么样?始终不敌沈明烛。

  ……怎么能不叫人忌惮?

  “陛下,两位丞相求见。”

  沈永和从一腔粘稠阴暗的思绪中回神,他揉了揉眉心,疲惫道:“宣。”

  他在这绞尽脑汁想赢沈明烛,然而沈明烛说不定不必将他放在眼里。

  真是令人绝望、也令人厌恶的天赋。

  颜慎率先进门,“臣参见陛下。”

  萧予辞懒懒散散跟在他身后,像是学着他的动作般俯身扬袖, 一副被胁迫来的漫不经心模样。

  萧予辞已经有段时间没单独面见沈永和了,沈永和不再信任倚重他,他知道。

  但或许是前段时间情绪波动太大,以至他现在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反正,最多不过一死而已,全都无所谓了。

  萧予辞全然不在意自己受到的冷待,陛下交给他的活,他就干着。陛下不给他,他也不去过问,说好听点叫宠辱不惊,说难听点那就得过且过的堕落。

  今天来找沈永和是颜慎提议的,他无可无不可,连缘由都懒得过问,只拿自己当个凑数的。

  他没想到,颜慎行完礼,第一句话居然是问:“陛下,您和左相之间可是有什么误会?”

  萧予辞一愣。

  他抬眼望去,颜慎面容苍老,脊背也已经弯曲,可目光依旧坦荡。

  在这一刻,与功名利禄权谋政斗全都无关,仅作为大齐的臣子,不忍看另一忠良蒙尘。

  沈永和也有些诧异,他微不可查地皱了皱眉,笑道:“右相何出此言?”

  颜慎眉眼微垂,“陛下,臣老了。”

  他老了,也许不知什么时候,他就会与世长辞。

  他陪不了沈永和多长时间了,他能为大齐做多少事在此刻似乎也成了定数,做一点,就少一点。

  可萧予辞不一样,他还能年轻,他与陛下一样风华正茂,他们还能相偕着走很远很远。

  颜慎这话说得平淡,然而平平无奇的字眼似乎自带一股苍凉,刺得人心中一酸。

  皇帝素来是软硬不吃的,可颜慎不是一般人,到沈永和时,他已辅佐了三代帝王,大半生都为国操劳。

  人非草木,沈永和又哪能不动容呢?

  “右相多虑了,草原匈奴来势汹汹,边西已有两次冲突,眼看战火将燃,朕心中忧闷,冷落了两位爱卿,是朕的不是。”沈永和笑着说道。

  颜慎却没这么简单糊弄,他叹了口气:“陛下,如今这里只你我君臣三人,恕臣斗胆,敢问陛下……您还要猜疑多少人呢?”

  您猜疑庆尧,猜疑燕长宁,这无可厚非,他们俩一个是殿下带回来的,一个又与殿下有亲,不敢信也能理解。

  您又猜疑贺时序,这也没关系,一个太医,不用也就不用了。

  可你现在开始猜疑萧予辞了。

  如果您是因为萧予辞曾与殿下有过一段主仆缘分,那满朝的三公九卿一半都曾是太子的支持者,您也要一个接一个猜疑过去吗?

  可是陛下啊,萧予辞不是普通的、可以随意替代的臣子,假使他当真有了别的念头,您也该试着收服他,而非放弃他。

  您是天子,当有“何人不敢用”的气度。

  沈永和神色骤然冰冷,他只提边境的战火,不提江南的水道,就是想避开这个话题。

  “右相,你逾越了。”他一幅不愿多谈的模样。

  这要换成别的臣子,一定会识相地请罪然后离开,但颜慎要是这么容易放弃,他今天就不会过来。

  颜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